海外科创团队拥抱“入华潮”,一 *** 优秀初创企业争相找机会|进博新机遇

界面新闻记者 | 李如嘉

界面新闻编辑 | 宋佳楠

11月5日-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在前六届进博会上,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创新孵化等“新赛道”上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新制造、新服务,首发首展累计2400多项,意向成交额约4200亿美元。进博会已经成为全球企业面向中国市场展示最新产品和技术的更佳舞台。

今年,进博会在六大展区以外,专门设置了创新孵化专区,展览面积3500平米,设置有350个项目。专区为全球初创小微企业、跨国企业内部孵化平台,以及国际孵化器等搭建展示平台,旨在帮助创新企业壮大在华“朋友圈”,加速落地中国。

在创新孵化专区,可以看到来自包括英国、瑞士、挪威、泰国、丹麦、新西兰等全球各个国家的初创企业展台,多数企业都是首次参展,不少展台上还有互动项目,观展者可以穿上“增速鞋”,或者与机器人进行互动。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世界上首款能让人以跑步速度行走的智能动力鞋“踏月者”。该产品看上去就像一双带轮子的系带凉鞋,采用自适应AI动力系统,不管是光脚,还是穿着任何式样的鞋,只需把脚放到“踏月者”上,扣上松紧带即可起步出发。鞋底内暗藏的350W无刷直流电机可驱动轮子运行,为前进的每一步提供助力和加速。鞋子还有一个AI驱动的变速箱,支持根据一系列传感器收集来的步行数据实时调节速度。

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介绍,正常人类的行走速度是3到4公里每小时,穿上“踏月者”后,能以11.3公里/小时的更高速度平稳移动,相当于成年人平均步速的250%,充满电一次可行走11.3公里。

有观众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试穿“踏月者”

这款产品来自美国瞬动科技公司,该公司首度参展进博会。瞬动科技对界面新闻表示,“踏月者”现在只在国外售卖,尚未在国内公开发售,公司希望通过进博会了解中国市场对于这款产品的看法,为日后进入中国市场作准备。

在瞬动科技隔壁,还有一家总部位于日本的公司——艨码机器人,其主要开发通用机器人技术和高可靠机器人本体。本次进博会上,该公司展示了具备工业级可靠性和复杂路面通过性的大尺寸双轮足机器人。

艨码机器人展出的大尺寸双轮足机器人

艨码机器人方面向界面新闻介绍,这款机器人的特点在于既有“足”又有“轮”。在平地上,机器人可以用轮子行走,耗电量较低,移动效率较高,遇到一些障碍和坎坷的路面,机器人则可以用腿去吸收冲击,使其平稳立足。这样一来,其既具备轮式机器人的低功耗,又具备足式机器人的越障性,使机器人可以从室内走向室外,应用场景更加丰富,比如可以承担快递、外卖等工作。

除了科技企业,还有一些国际孵化器等携带项目参展。英国EGG孵化器是以“创业扶持+种子投资”为发展模式的英资创业孵化器,总部位于英国伯明翰,同时在伦敦、曼彻斯特、纽卡斯尔设有分部,在欧洲、中东、亚洲共五大国家拥有产业创投平台。其主要关注新能源、新材料、ABC等科技领域,聚焦于初创企业早期孵化、全球早期科创投资、全球创新活动组织、国际产业创新合作。

作为本届进博会创新孵化专区的英国专区合作伙伴,EGG孵化器带来了十余个来自海外的优质参展团队,参展项目覆盖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前沿科技领域。

英国EGG孵化器集团全球联席总裁、亿极中国总裁陆城宽告诉界面新闻,借助进博会这一平台,英国EGG孵化器希望能够帮助参展项目展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和成果,帮助一些海外的优秀创业者和高精尖的底层技术人员开拓国内市场,获得融资和发展机遇,并进一步提升其孵化项目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为孵化项目提供更多元化、更高层次的资源和服务,推动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型。

陆城宽提到,中国这几年科技发展的势头非常猛,并且在国内组建团队、进行产业化的成本都比国外更低,在中国做科创的生存率会高很多。尤其是在疫情后,他感受到中国对于创新创业的专注度,以及对于科技早期孵化和人才培养的专注度都更高了,这些都能够帮助科创项目在中国快速成长。

具体来看,他认为拥有硬技术、广市场、强团队的项目会更好在国内落地。2023年起,人工智能成为科创界更受关注的领域,但对于早期孵化来说,EGG未来还是会专注传统转型、工业化、产业化这些能够带来很强经济效益的行业。

法中经贸企业和科技创新促进会也是今年首次参加进博会,从法国遴选“创新特精”企业,设立“法国青年企业家创新项目联展”空间。

法中经贸企业和科技创新促进会上海代表处国际项目总监彭宁向界面新闻介绍,仅11月6日这一天,她就收到了50张左右的名片,很多地方 *** 、产业招商局、产业园区等都对他们的项目十分感兴趣。目前来看,带有科技性、前沿性的项目,例如人工智能、新能源、光伏、数字新经济领域会更受关注。

英国EGG孵化器及法中经贸企业和科技创新促进会均强调,这些海外项目一旦有能够落地国内的机会,项目负责人及整个团队都会真正扎根国内,不管是融资还是产业化都会在国内进行,成为真正的本土项目。

  • 太力科技冲刺“家居收纳第一股” 实控人“一股独大”格局下频现内控问题
  • 英国航空航天业即将与特朗普达成零关税协议
  • 大股东物产中大带来哪些变化?信泰人寿经营状况依然成谜
  • 盒马无抗鸡蛋被检出兽药超标,供应商称产品复检合格
  • 贸易紧张局势缓解 欧洲汽车股走高
  • 从导弹互袭到全面停火,印巴冲突“急刹车”原因→
  • 比肩始祖鸟的挪威户外品牌“老人头”Norrøna二闯中国
  • 中国象棋协会坚决支持司法机关依法打击涉象棋行业的违法行为
  • 人民空军:网上出现的“运-20向外方运送物资”为不实消息
  • 阿丽拉珠海东澳岛启幕,新西兰航空全方位升级客舱 | 一周旅行指南
  • 康方生物明星双抗更新数据带崩合作方股价,如何解读?
  • ST华通索赔案持续推进 后续股民仍可索赔
  • 哲学新书联合书单|远离苏格拉底
  • 人民日报整版聚焦:铭记二战历史,传承深厚友谊
  • 突然被执行悬赏!曾是300亿A股公司实控人
  • 私募再掀调研热,这两大行业是“香饽饽”!私募:股市处在质变的前夜
  • 证监会将助受关税影响较大公司纾困解难,鼓励符合条件企业依法依规赴境外上市
  • 人民空军:网上出现的“运-20向外方运送物资”为不实消息